恆春半島位於台灣本島的最南端,此地東望太平洋,西瀕台灣海峽,南對巴士海峽,北邊則為陸地延伸。
恆春半島的形成,可溯至距今兩千三百萬至五百三十餘萬年前、地質年代早期的中新世(Miocene),原為南中國海北側的大陸斜坡,大約在中新世晚期,因來自陸地的沉積物逐漸堆積形成陸棚三角洲。到了上新世(Pliocene,距今五百三十餘萬至一百八十餘萬年)與更新世(Pleistocene,距今一百八十餘萬至一萬餘年前),因南中國海所在歐亞陸板塊前緣往菲律賓海板塊下傾,造成兩板塊聚合之際的「隱沒帶」、其前緣的岩體受擠壓而逐漸增高,當岩體升出水面後,在周圍海域開始形成珊瑚礁,其後珊瑚礁又被抬升形成珊瑚礁階地;如此即構成恆春半島海岸的基本地質結構。
恆春半島的海岸地形,大略可以東岸屏東縣滿州鄉的出風鼻為分野,出風鼻以上多為沙灘、沙丘等平直地形,出風鼻以下到西岸的楓港,則是珊瑚礁發達地區。海岸依地理位置可切分為三:楓港至貓鼻頭、貓鼻頭至鵝鑾鼻、鵝鑾鼻至九棚。
楓港為一沖積三角洲,沿岸海階地形(地殼或海洋變動形成與海岸平行發育的階地)發達,由楓港往南至海口,海岸地質表層為珊瑚礁,其下以砂頁岩與泥頁岩為主。海口到保力溪出海口沙灘綿延。保力溪口因沿岸海流漂移的堆積作用,形成沿岸發育的沙洲地形(沙嘴)。當冬季溪流量小,沿海漂沙堆積形成沙堤封閉入海口;夏季溪流量大,河水沖破沙堤始得入海,這種獨特的地理現象稱之為「沒口溪」。後灣及白砂灣,有珊瑚、貝殼等較大碎屑形成的沙灘。後灣是恆春半島西岸連續珊瑚礁的北界,往上是綿延的沙灘,往下則是珊瑚礁地形,其中以萬里桐到山海一帶的海岸生態景觀最具代表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