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路太慢、開車太快,但用雙腳踩動雙輪前進的速度,能讓每一寸山海景色,完整、永恆地烙進腦海。不論是鐵馬跳島、攀巔、環島,有些事現在不做,以後就不會做了。踩動上路吧!
無庸置疑,台灣是自行車製造大國。但現在,
台灣還是自行車的旅遊大國。
「台灣是單車的天堂,」享譽全球盛名的旅遊指南《Lonely Planet Taiwan》美籍作者葉家喜曾說。
「真正出了台北,從北往南,從西到東,才發現台灣島嶼裡有不同的風光,不同的族群,各自有不同的魅力,」。
在台灣騎自行車的美,外國媒體CNN、BBC、NHK、Bloomberg、英國《衛報》都曾專文報導過。
台灣成為國際知名的自行車旅遊王國,背後還有個推手。
2015年,近千公里的台灣環島一號線也上路。在主要幹線台九線與台一線路旁,豎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路標,更在地上畫白線,讓騎士可以跟著走,不迷路。
自行車遊台灣有很多玩法,從挑戰級的環島一周,或是「8」字路線爬高到合歡山武嶺,都會讓人難忘超越體力極限之後的成就感;也有親民的雙北河濱路線、悠哉的澎湖環島,不是自行車健將也能輕鬆上手。
《天下》挑選四種經典款自行車遊台路線,任君選擇。
澎湖跳島:騎進海天一色
曾騎過花東、恆春半島等挑戰路線的香港遊客吳漢文說,長途騎乘趕路的時間多,這次他挑了休閒級的澎湖單車「跳島」行程。
這是捷安特旅行社與在地導遊許秋珍,多年來探勘出的新路線,從馬公本島行經白沙嶼、吉貝嶼、西嶼的單車加搭船之旅。
來台灣騎車,已經是吳漢文每年的固定行程。每年5到6月間,他會與台港兩地的肉品進出口同業相約來台騎車。
一出了澎湖機場,捷安特旅行社的福斯廂型車上,已經載滿了自行車,等著旅客出發。
後車廂一打開,還擺滿了香蕉、橘子、巧克力、水、防曬油等各種補給品。
正午時分從馬公市區出發,頂著烈日,車友們紛紛穿上長袖單車衣,或戴上袖套和墨鏡,深怕有一寸皮膚外露,被烈日烤焦。
但毒辣的豔陽、呼嘯的海風、湛藍的大海,很快把騎士吸進大自然的懷抱。
澎湖的島與島之間,有一座又一座的跨海大橋。爬上橋後,海天一線的澎湖風光,讓騎士們紛紛放慢車速,或者乾脆停下來用相機捕捉這一刻。
和開車遊澎湖最大的差別,許秋珍說,腳踏車才能深入鄉間小道,體驗當地人的生活。

我們三不五時停下車,走向近在咫尺的澎湖石滬,在海灘上找海菜、螃蟹、小魚、海膽。我們也經常離開主幹道,甚至騎上泥巴路,穿越比人還高的雜草叢林,到達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神祕海灘。
跳島的重頭戲,是騎士們把車牽上船,離開澎湖本島,到離島享受悠哉的慢島氣息。
下午3點烈日當頭,我們來到北海遊客中心碼頭,準備登船。
20分鐘很快就到達吉貝嶼。
此時夕陽已經漸漸西斜,強勁的海風吹拂下,已不覺得炎熱。安靜的吉貝嶼,讓人誤以為身處無人島。路上唯一的聲響是自行車車輪的踩踏聲,和偶爾傳來的鳥鳴,以及拍打著海岸的波浪。

看了看手錶,許秋珍算準時間,在日落前帶著車友魚貫爬上海邊的小山丘。車友三三兩兩,坐在山頂視野遼闊的草坪等待日落,一天的喧鬧與暑意全消,原本嘰嘰喳喳聊個不停的車友,紛紛安靜地等待夕陽落海那一刻。
「有些事現在不做,一輩子都不會做了,」這是描述單車環島電影《練習曲》,感動無數人的一句經典台詞。
環島的美,在於9天的行程,一轉個彎,眼前景色馬上從3千公尺的大山,轉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;再拐個彎,又騎進一大片黃澄澄的稻田,景觀驟變。
單車環島:900公里的美景
走路太慢、開車太快,騎車時速20公里,才能好好欣賞台灣的風光。
巨大集團前執行長、捷安特品牌創始人羅祥安說,「花個8、9天去環島,用單車去親吻台灣的每一寸土地,才會真正認識台灣。」
今年50歲的廖小姐也被環島熱感動,在先生的鼓勵下,踏上了環島的旅程。
她請了兩個月的長假,與20多位素未謀面的伙伴,一起展開9天8夜、全程逾910公里的環島之旅。
同團伙伴,有來自港澳、法國的車友,也有來自全台各地的騎士,甚至有正要從國小畢業,由爸爸帶來環島的小學生。
一路從台北出發的騎士們,每晚10點準時睡覺,早上6點Morning Call,過著規律的團體生活。生活中的瑣事早被拋到腦後,眼前只有騎不完的路,看不完的美景。

5月26日,環島的第6天,車隊來到環島最艱困的路段:從恆春出發,爬上南迴公路制高點壽卡。
一早做著晨操的騎士們,看著畫有總里程數與高低劇烈起伏的路線圖,議論紛紛。
位於屏東與台東之間,壽卡又被自行車騎士暱稱為「天堂路」,是環島必經的試煉。
這天的路程共110公里,要爬升近1千公尺的高度,才會到達知本的溫泉飯店。
出發不久,原本排成一列的車隊,逐漸拉開。
大部份團員,騎的是捷安特準備的「平把公路車」,但廖小姐騎的是有輔助動力的電動自行車。
廖小姐說,平常在台北雖然也騎單車,但擔心體能無法應付,因此多花了6千元租電動車,「我喜歡看山、看海,電動車可以幫我很舒服地環島。」
電動自行車的威力驚人。每每遇到陡坡,所有騎士幾乎被「定竿」,原地騎不動,廖小姐卻輕鬆地爬上坡頂,羨煞所有隊友。
花了3、4小時,終於登上壽卡高點,一位車友苦笑說,「環島好累,風景再美,頭都抬不起來了,眼裡只剩下地上的白線,和前一輛車的車輪。」
從壽卡頂點下滑進台東,景色很快從翠綠的青山,轉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。

我們沿著海岸公路,努力爬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山。轉眼間,從海面上飄了一大片烏雲罩頂,降下濕冷的毛毛雨。
淋濕後的身體更感疲累,但停下車喘息,把頭伸出護欄往下看,近乎垂直的峭壁近在咫尺。旁邊不時還有一台台發出轟隆隆巨吼的砂石車快速通過,「這樣的感覺刻苦銘心,但環島沒遇到下雨,就不像環島了,」廖小姐很會苦中作樂。
環島很美,但路上的狀況很多,破胎、道路施工、摔車、中暑、抽筋都很常見。因此在每一次出發前,捷安特旅行社的領騎,都會提醒前方路況。
對每一段路瞭若指掌,是因為身經百戰的捷安特領騎們,10年累積下來的經驗。2009年成立至今,捷安特旅行社已經帶著2萬多人完成環島旅程。
環島的美,是老天爺在賜予一個又一個陡坡後,總會以美景彌補,因此就算體能已經到極限,9天8夜下來,幾乎沒人放棄。
這一次的路還沒騎完,廖小姐已經開始想念,規劃起明年、後年的旅程。「我也要學標哥(巨大創辦人劉金標),每年環島檢視自己的身體。」
挑戰武嶺:登海拔3000公尺
如果嫌環島不夠挑戰,台灣還有一條享譽國際的高手級自行車之旅:武嶺。
在媒體業工作的陳亦珍,嬌小的身形,完全看不出曾爬上3275公尺高的武嶺之巔。

這條路線是台灣自行車車友眼中的聖地。家住台北的陳亦珍是單車健將,北台灣地區的貓空、陽明山、大屯山等地,都是她經常出沒的練車之地。
東西南北,共有4條路可以攻上武嶺,從東邊的花蓮七星潭往上爬。
這趟路卻讓她吃足苦頭。山頂接近0度的氣溫,必須穿上輕便雨衣保暖;一路下滑到山腳,氣溫卻達30度,讓她幾乎中暑。
但她卻甘之如飴。曾去過西班牙、馬來西亞、外蒙古、日本、中國、德國騎車,她說,「東進武嶺是我騎過那麼多國家,最漂亮的一條路線。」
河濱車道:200公里後花園
環島太遠、武嶺太陡?其實雙北河濱車道也很美,這是來自香港的,最推薦路線之一。
原本在香港擔任老師,5年前移居宜蘭。在這之前,他頻繁到世界各地旅行、長住,光是單車旅遊就去過十多個國家。
落腳宜蘭後,他曾多次環島和登上武嶺,但最常推薦時間不多的遊客,體驗河濱自行車道。
雙北的自行車道加起來快要200公里,很少國家有那麼長的河濱車道。河濱更有自行車騎士專用,能把自行車一起牽入的流動廁所,「台灣應該去申請金氏世界紀錄。」
羅祥安說,Cycling(自行車旅遊)是很重要的生活指標,台灣以前的環境或許不適合騎車,但現在已經很盛行。「一個地方可以cycling,代表這個地方環境很好、很安全、很健康、有生活品質。」
從自行車製造大國,逐漸走向自行車旅遊大國,時速20公里漫遊台灣,正好。


【更多深遊】
日月潭環湖:CNN評為全球最美單車道之一,全程約30公里。
登武嶺:屬於挑戰級路線,攻上海拔3275公尺飽覽群山美景。
一日雙塔:北起富貴角燈塔,南至鵝鑾鼻燈塔,一天騎520公里。
(責任編輯:吳廷勻)
●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天下雜誌37週年特刊《美麗台灣行》
留言
張貼留言